大便带血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症状。很多患者第一反应就是——痔疮犯了。
事实上,便血可见于多种疾病,痔疮、肛裂、炎症性肠病、肠息肉,甚至是直肠癌等都可能会出现便血。
仅凭自我诊断,盲目用药,很可能错失治疗良机。
受访专家:富羽翔
医院肛肠一病房主任医师
是肠癌?还是痔疮?
这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一旦被混淆,后果不堪设想!
富羽翔主任
每周出诊我都会碰到这样的患者,有的患者来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
据研究,超过80%的直肠癌,最初被自己或首诊医生当成了痔疮。
就在不久前,富主任接诊的患者李先生,就遭遇了这种不幸!
据富主任回忆,李先生今年40有余,便血已有两年了,最初就诊时,医院诊断为“痔疮”,回家后他就一直按痔疮治。
坐浴、塞栓治了好一阵子,时好时坏的便血让他渐渐放松了警惕,直到后来发现大便内部带血、并伴有腹痛,这才想到再次就诊。
“在我接诊时,他还说自己痔疮严重了,便里都有血,看医院有没有好的治疗方法……”但经过检查后,富主任很快就给出了直肠肿瘤的诊断。
然而,经过两年的误治,留给李先生的治疗机会,已经不多了!
为什么很多直肠癌会被误认为“痔疮”?
答:二者发病部位相近、症状类似。
与其他癌症类似的是,直肠癌的初期症状并不典型,甚至与痔疮的临床表现高度相似,如都有便血或排便困难或肛门下坠感等症状。
再加上“十人九痔”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一旦出现便血,大多数人会认为自己是患上了“痔疮”,也就不再去重视它。
不论是私自按“痔疮”治疗或是干脆未予重视,都可能会耽误病情。
再者,如果痔疮和直肠癌同时存在,相似的症状更有可能掩盖直肠癌的病情。
此时,即使能够及时就诊,如果碰到医疗水平或临床经验有限的医生,对直肠癌认识不足,同时对结直肠镜检查不重视,同样有可能造成误诊。
小贴士:出现便血等不适,就医时要如实描述自己的症状。
如,有无异常消瘦、便血的颜色或便血时是否伴黏液或脓血便等。
不要直接自行诊断为“痔疮”或直接要求开药,防止医生先入为主地把它当“痔疮”来治,而忽略了一些重要的鉴别诊断。
直肠癌有报警信号!
虽然说直肠癌与痔疮都有大便出血的问题,但是单从肉眼观看大便的出血颜色并不能达到鉴别疾病的目的。
目前认为,让专业的肛肠科医生做一个肛门指检,或是在医生指导下完善肠镜等相关检查,都是筛查直肠癌的重要手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要注意有没有这几个癌症信号——
1大便不规律了
原本规律的排便习惯突然改变了,有时次数增加或直接便秘,甚至有时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
这可能是因为肿瘤的生长影响了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就应该考虑癌变可能。
2大便形状变了
以往“粗壮”的大便突然变细了或者变扁了,这可能是肿瘤变大后挤压大便使之变形的结果。
3拉完还想拉
排便之后仍然觉得自己没拉干净,却又拉不出来东西,还可能伴有肛门的坠胀感,往往预示疾病加重。
4肚子胀胀的
前期间歇性腹胀腹痛,后期逐渐变成持续性的,发作的部位多集中在中下腹部,程度有轻有重。
远离直肠癌的方法
对于直肠癌的预防,富主任建议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定期体检
据统计,肛门指检是体检弃检率最高的检查项目之一,它能够排除掉80%的直肠癌。
普通人群,建议每年肛门指检一次,对于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2~3年做一次肠镜检查,一旦发现结直肠息肉或者肠炎等肠道疾病,便要积极治疗。
2科学饮食
均衡的膳食是预防癌症的关键,建议大家平时多吃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红肉及腌制食品的摄入,避免暴饮暴食。
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年)中建议:推荐每日摄入膳食纤维25~35克,例如,薯类、绿叶菜、豆类食物等。
其次,还要多喝水,每日达到1.5升。
3规律作息
按时休息,不过度劳累,不熬夜,让机体免疫系统处于积极工作状态,细胞工作不出差错,癌症自然不会出现。
此外,要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多做散步、慢跑、瑜伽等舒缓一些的运动,促进肠道蠕动,保护胃肠道。
4保持良好的心情
保持良好的情绪,对预防疾病的发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焦虑或抑郁等精神心理因素也会影响正常的排便。
5改掉不良生活习惯
戒烟限酒,避免便秘及腹泻,避免乱用泻药,保持肛周的干燥、清洁。
不要使用过多含有大*、番泻叶、芦荟等中药成分的泻药,这些药物都含有蒽醌衍生物,长期服用会使肠壁神经末梢应激性降低,肠蠕动减弱,甚至使肠道变黑,进一步形成癌变。
中医护肠有方法1定时排便
尽量减少刻意抑制便意的行为,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建议在晨起和餐后2小时内尝试排便,同时,在排便时不要看报纸、手机等。
2适当揉腹
按摩腹部的方法有顺时针和逆时针之分。
一般顺时针按摩有疏通及缓解便秘的作用,逆时针按摩有升阳止泻的作用。
日常保健时,顺时针按摩和逆时针按摩同等次数即可。
3提肛运动
提肛运动能改善肛门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肛门括约肌功能,预防肛门松弛,对防治痔疮和直肠脱垂等颇见功效。
锻炼时,采取坐位。在吸气时,有意识地收缩尿道及肛门,呼气时放松。
如此反复50~次,每日2~3遍。
记者:高继明通讯员:王美淇(养生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