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加速康复外科中,营养风险筛查在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营养变化中的评估作用,并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及对此类患者营养治疗的指导意义。
1、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上海交通大医院年4月至年4月例普外科收治的结直肠肿瘤住院患者纳入研究,均接受ERAS治疗。其中,男例,占53.44%;女88例,占46-56%。患者年龄27~89(64.84±12.99)岁。入院时体重范围在37.0-94.0(62.21±11.98)kg;身高范围(1.40:1.88)m,中位数1.64m;体质指数(BMI)为14.17–33.20kg/m2,中位数22.58kg/m2。纳入标准:①年龄18~90岁;②患者语言无障碍,能够正常进行沟通、交流;③患者身体耐受性较好;④术前病理结果确定为结直肠癌;⑤心、肺、肾等重要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⑥住院ld及以上,次日08:00前未行手术者;⑦半年内未接受过重大脏器手术者。排除标准:①患者疾病危重、神智不清楚,无法配合或拒绝完成相关检查和评定;②临床病理资料不完整者;③手术前后相关营养指标未检测者。根据上述筛选标准,纳入患者例,最终完NRS的患者例,并追踪至出院。
1.2营养风险筛查
由接受过培训的营养师采用定点连续抽样方法对例患者在入院24h内和出院前24h内行NRS,筛查标准符合版《营养风险及营养风险筛查工具营养风险筛查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包括身高、体重、疾病严重程度和年龄等指标,同时对患者近3个月内的体重变动情况及最近2周内的饮食摄入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参照NRS的标准对其进行营养状况和营养风险方面的评估并登记相关信息。NRS筛查工具包括3个方面内容,其中疾病严重程度、营养状态受损的评分标准为取其最高分,年龄评分标准为年龄超过70岁得1分。营养风险最终得分为3项评分总和,评分总分0~7分,将总分为3分及以上的评定为患者有营养风险。
1.3人体测量身高
体重的测量分别采用经过校正的标尺和磅秤,并计算BMI判定标准采用中国标准:18-5kg/m2≤BMI≤23.9kg/m2为正常,BMI≥24.0kg/m2为超重,BMI≥28.0kg/m2为肥胖,BMI<18.5kg/m2为营养不足。
身高测量方法:使用身高体重计测量身高,以厘米为单位,测量值记录精确到0.1cm。
体重测量方法:体重与体内能量平衡密切相关,是营养评价中简单直接的指标。使用身高体重计测量体重,测量人员以kg为单位读数,记录数值精确到0.1kg。
身高和体重在患者瘫痪、水肿等状况下难以得到准确数据时,由有经验的专业人员采用询问或观察的方式估计身高、体重。
1.4营养治疗情况
营养治疗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的有效手段,目前较为推荐的营养治疗方式有经口营养补充(ONS)、肠内营养(EN)、肠外营养(PN)或者肠内、肠外联合的营养治疗方式。中华医学会肠外与肠内营养分会指南有相关标准:肠内营养需要连续使用至少3d以上,通过胃肠途径给予肠内营养制剂,其推荐能量供给为每日15~30kcl/kg,蛋白质供给为每日0.8~1.6g/kg。肠外营养是将提前配备好的全营养制剂(以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为基础)经静脉途径补充给患者,其供给能量为每日15~30kca/kg,氨基酸为每日0.8–1.6g/kg,连续应用时间3d以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肠内、肠外相结合的营养治疗方案,以更快、更有效地改善患者机体状况。本研究的营养治疗定义为符合上述规范的营养治疗患者,未行营养治疗定义为住院期间未达到符合上述标准。患者是否进行营养治疗根据病例中的医嘱内容进行判定,不记录不规范营养治疗,如干预时间<3d或仅采取普通膳食干预及糖、电解质输液患者。
1.5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人体物理指标测量和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的实验室检查,记录患者在住院期间营养治疗的应用状况,根据营养风险筛查结果比较术前行与未行营养治疗患者及相关营养指标、术后康复情况。
2、结果
所有患者全部完成营养风险筛查评估,动态营养风险筛查工具适用率高达.00%营养风险筛查结果显示,例结直肠癌患者中,92例(48.68%)术前存在营养风险,其中30例术前给予营养治疗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优于术前未接受营养治疗的62例患者。本次研究患者术后营养治疗率为%,其中肠内营养治疗应用比例较高。入院时营养筛查评分≥3分无营养治疗患者和入院时营养风险筛查评分<3分患者在岀院时的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入院时。
3、结论
术前营养风险筛查提示结直肠肿瘤患者入院时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术前接受营养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术后康复有益,围术期过程中应及时合理予以营养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岀院时患者营养风险有增加趋向,应重视患者岀院时的营养风险筛查和评估。
原作者:李维,陈格亮,花超,邱琼,刘璟,张静
原作者单位:医院上海交通大医院营养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