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冰清通讯员孙美燕魏安东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这句话原意是夸赞母爱的伟大,却也在无形中给母亲套上了身不由己的道德枷锁,好像每个女人做了母亲后就会变成无所不能的超人。
其实,母亲并不需要时刻伟大,她们也可以脆弱、痛苦、难过,也需要被理解、照顾和关爱。
对此,浙大妇院妇四科汪银锋副主任医师深有感触,他的很多患者都是因生育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妈妈们,她们主要表现为子宫脱垂,咳嗽后的不自主漏尿,这个原本通过简单康复或手术就能解决的痛苦,却由于羞于启齿,她们默默独自忍受多年,终日与漏尿、脱垂的器官、不和谐的性生活为伴。
为此,汪银锋呼吁妈妈们:勇敢说出自己的不适,积极寻求专业的治疗,爱孩子爱家人也更爱自己。
先后生养了四个孩子
子宫脱垂到无法行走
汪银锋的患者大都是6、70岁的女性,但最近,他的病房收治了一位才45岁的妈妈。郑女士(化名)结过两次婚,先后与两任丈夫共生育了4个孩子。这4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心头肉,但也给她带来了一个难以启齿的秘密。
生完第3个孩子后,她就发现阴道口有一个葡萄大小的东西脱出来,摸上去软软的,不痛也不痒,稍用力就能推回去,“有时候好好休息一晚上,第二天就没什么感觉了,医院看过。”
但等到第4个孩子出生后,郑女士发现阴道口的脱垂物越来越大,先是从葡萄大小变成鸡蛋大小,现在已经差不多有一个橙子这么大。这下子,再怎么推都推不回去了。
虽然下体“那个东西”已经大到让人难以忽视,但医院就诊,总觉得这是一件丢人的事情,耻于告诉外人。
直到后来连走路都受到影响,她才在一番思想斗争后,经人推荐辗转来到浙大妇院,最后诊断为重度子宫脱垂合并子宫颈延长及小肠疝,让她痛苦不堪的东西其实是脱垂下来的子宫。
考虑到郑女士还年轻,有保留子宫的意愿,金杭美主任医师和汪银锋为她制定了“曼氏手术(宫颈部分切除)+腹腔镜下子宫髂耻韧带悬吊术+肠疝修补”的方式,在修补脱垂的同时也保留了子宫。术后郑女士一身轻松。
从显微外科跨界到妇产科
用精细的技术修补“裂痕”
汪银锋曾主修显微外科和修复重建,这对手术的精细度要求更高。
虽然显微外科和妇产科听上去风马牛不相及,但在他看来却有共同之处——他现在从事的盆底功能障碍修复也是一种修复重建,专业的显微外科训练,让他在盆底功能障碍的重建手术中更加游刃有余。
82岁的周奶奶,老伴多年前离世,两个儿子工作繁忙,男孩又没有女孩贴心周到,从来不知道老妈下身掉下来一个肉球,稍微一活动还有小便漏出来;
35岁的汪小姐,生完二胎以后,逐渐出现了咳嗽、大笑、快步行走时的不自主漏尿,身体不适的情况下还要照顾孩子;
脱垂和尿失禁,是很多母亲说不出口的隐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汪银锋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由于盆底支撑结构的削弱,导致盆腔器官(子宫、膀胱和直肠)脱垂、尿失禁等的一类疾病。在我国,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率超过20%,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早期治疗能够起到明显的缓解作用,但有一些女性往往由于羞于启齿而延误诊治,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对于存在高危因素、或者已经有轻度脱垂或者尿失禁症状的患者,他建议可以通过下面这些方法预防或延缓病情的进展——
坚持凯格尔训练:现在不少年轻的孕妈对“凯格尔训练”应该都不陌生了——它是比较简单的自主康复训练方法,通过主动收缩盆底肌来增强薄弱的盆底肌力量。
盆底康复治疗:盆底康复治疗主要通过电磁刺激治疗、生物反馈训练和阴道哑铃锻炼的方法以提升盆底支撑力。如果存在盆底肌高张力的情况,盆底康复治疗还能先进行肌张力的放松,再进行盆底深层肌的训练加强肌力。
生活方式干预:注意产后休息、增加营养,不宜做过多过重的体力劳动;避免久站、久坐、久蹲;及时治疗便秘、慢性咳嗽等,适当控制体重。
已经有比较严重的盆腔器官脱垂和尿失禁,一定要及时到专业的医疗机构接受评估和治疗,可以通过佩戴子宫托和手术治疗等改善缓解症状。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