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和分娩,是个特殊的生理过程。十月怀胎,不论准妈妈是顺产还是剖宫产,分娩的过程中,盆底肌肉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此外,若是孕期或分娩时存在异常情况,例如胎儿过大、孕妇体重过甚、产程过长、难产、多次分娩等状况的发生,则会加重女性的盆底肌肉受损的严重程度。因此,若不注意及时修复受损的盆底肌肉,容易在日后引致疾病。
现如今,如何让产后新妈妈的盆底肌肉尽可能恢复到产前原有的状态,已成为现代保健的重要课题。良好的盆底肌肉修复可减少女性因怀孕和生产过程对身体造成的伤害,提高产后的生活质量。因此,产后盆底肌肉的恢复与锻炼,也日益受到医疗界的重视。
什么是盆底肌?盆底功能障碍的危害
女性的盆底肌肉,承托并支持着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脏器,除了使这些盆腔脏器维持正常的解剖位置之外,还参与了控制排尿、控制排便、维持阴道的紧缩度,增加性快感等多项生理活动。当盆底肌肉受损时,便会导致盆底功能障碍。初期的盆底功能障碍可表现为:阴道松弛、性生活不满意、或小腹坠胀感、尿频、便秘慢性盆腔疼痛、等症状。还可能因阴道松弛、性生活过程中不会或不能收缩盆底肌肉,而导致男女双方性快感下降,影响婚姻生活质量。若没有重视盆底肌肉的恢复,使盆底肌肉功能没有及时康复的话,将逐渐发展为子宫脱垂、阴道前壁膨出、阴道后壁膨出等更加严重的疾病。这些疾病虽无关乎于性命,但却会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在欧美国家,更是把尿失禁喻为“社交杀手病”,足见其危害性。
哪些女性需要做盆底康复?
1.产后妇女(42天以后):无论是剖宫产还是顺产,产后42天都应进行盆底功能评估,并通过盆底康复恢复受损的盆底。
2.计划妊娠者,尤其计划第二次妊娠的经产妇:在妊娠前进行盆底功能评估,了解盆底的功能,有利于孕前恢复盆底功能,预防或减少妊娠期或产后盆底疾病的发生。
3.围绝经期女性:由于围绝经期雌激素水平的波动,导致盆底功能状态发生改变,可通过盆底康复改善盆底功能。
4.各种尿失禁患者: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打喷嚏、咳嗽、跳绳、爬楼梯、快步走漏尿等)、急迫性尿失禁(尿频、尿急、尿失禁、夜尿次数多、听到流水声想小便等)、混合性尿失禁。
5.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尿频、尿急,伴或不伴尿失禁。
6.尿潴留患者:产后、盆腔术后尿潴留。
7.盆腔器官脱垂患者:轻、中度盆腔器官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子宫脱垂等)。
8.排便障碍患者:便秘或失禁。
9.盆腔痛患者:慢性盆腔痛、产后盆腔痛、腰腹坠胀酸痛、腰背痛等。
10.阴道松弛或痉挛者。
11.性功能障碍患者:性欲低下、性唤起障碍、性高潮缺失、性交痛等。
12.产后子宫复旧不良、耻骨联合分离、腹直肌分离患者。
13.反复阴道炎、反复尿道炎患者。
14.慢性盆腔炎患者。
15.人流术后:促进人流术后子宫内膜恢复,改善人流术后月经过少。
16.子宫内膜薄造成的不孕者:促进子宫内膜增厚。
17.卵巢早衰、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改善卵巢功能。
18.尿生殖手术前、后需辅助治疗者: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术前和术后,改善术后盆底功能,减少复发。
19.妇科手术如子宫切除术后者:预防和减少术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
20、术后伤口疼痛、愈合不良、疤痕疼痛。
如何做盆底康复训练?
有人认为只有顺产的产妇需要进行盆底肌康复,其实不然。怀孕的过程对女性的盆底本身就是一种损伤,只是多少和程度上存在差异而已。因此,剖宫产的产妇同样需要进行盆底肌康复。而产后42天正是盆底肌修复的“*金时间”。
“盆底康复治疗仪是改善盆底肌效果最好的方式之一,95%的患者经过10次一个疗程的治疗就能改善。盆底康复治疗是生物反馈治疗,不仅锻炼了盆底肌肉,有助于预防子宫脱垂、膀胱脱垂、直肠脱垂,产后妇女盆底肌肉功能恢复,增强阴道紧缩度,提高性生活质量,治疗疗各种尿失禁,还可以使阴道粘膜厚度增加,增加阴道的抗病能力。
盆底康复治疗仪
医院开展的盆底康复治疗项目,集诊断评估与康复治疗于一体。它能够针对产后女性阴道松弛,盆腔脏器脱垂及性功能障碍等多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采用不同程度电刺激,生物反馈,场景反射等进行治疗,使产后妈妈盆底肌肉收缩力增强,松弛症状减轻,提高性生活质量,更具有安全、无创、无痛的优点。凡在医院分娩的产妇,免费评估盆底肌机能并免费体验一次,期待健康又爱美的你前来体验!
-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