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脱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盆腔器官脱垂,一定要重视 [复制链接]

1#

刘阿姨在小区花园抱着外孙散步,走着走着突然感觉下体有个物体掉出来,不痛,只是有点拉扯感,也就没太在意。回家检查下体才发现掉下一个如小鸡蛋大小的肉体,因为不痛也不痒就没放在心上,就自行把肉体塞回去了,后来这种肉体经常在走路的时候脱出,甚至是站立时也掉出来,一旦出来再自行塞回。但时间长了出现了摩擦溃烂、分泌物增多、出血的情况。刘阿姨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医院妇产科进行就诊,接诊的医生仔细询问病情并做了相关检查,诊断结果为重度子宫脱垂,最终只能进行子宫全切手术。

其实刘阿姨这种情况并不是特例,这是中老年女性的常见病一盆腔器官脱垂。因初期症状不明显,所以不容易被发现,等到发现的时候脱垂已经非常严重了,最后只能通过手术治疗。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脱垂加重。

■什么是盆腔器官脱垂?

盆底肌肉就像吊床一样支撑盆腔器官。盆腔器官包括膀胱、尿道、子宫、阴道和直肠等。一旦肌肉、筋膜、韧带这些盆底支撑结构薄弱或损坏,不能很好地支撑盆腔的脏器,就会导致一个或多个盆腔器官掉入或被挤压出阴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盆腔器官脱垂(pelvicorganprolapse,POP)。

研究发现,大于60岁的妇女中盆腔器官脱垂的患病率接近25%,也就是平均每4位60岁以上女性有1位患盆腔器官脱垂。

■盆腔器官脱垂的类型有哪些?

不同类型的盆腔器官脱垂取决于受影响的盆腔器官。最常见的类型包括阴道前壁膨出(膀胱膨出)、阴道后壁膨出(直肠膨出)、阴道顶端脱垂(子宫脱垂、子宫切除术后穹隆膨出)。

■盆腔器官脱垂的症状有哪些?

脱垂导致的阴道内的隆起,有时可以感觉到或者看到,患有盆腔器官脱垂的妇女在身体活动或性行为时可能会感到不舒服。

盆腔器官脱垂的其他症状/p>

1.轻者,一般无不适症状。

2.看到或者感觉到阴道口有块状物脱出。

3.腰骶部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或下坠感,卧床休息后症状减轻。

4.站立过久或劳累后症状明显。

5.阴道前壁膨出者可有排尿困难、活动后漏尿、尿不尽感等;阴道后壁膨出者可有便秘、排便困难等。

6.严重时脱出的器官不能回纳,可有分泌物增多、溃疡、出血等。

■哪些人容易患盆腔器官脱垂?

1.妊娠期女性

整个妊娠期子宫重量逐渐增加,导致直接压向盆底支持组织的重力增加,从而将诱发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同时,随着妊娠期的增加,盆腔器官脱垂也会逐渐加重。在妊娠期间进行盆底肌锻炼能有效降低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率。

2.产后女性

大量研究表明,分娩尤其是经阴道分娩是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的高危因素。因此,生产的次数越多,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的风险也越高。选择剖宫产就能避免盆腔器官脱垂的风险吗?不能。剖宫产的保护作用是有局限性的,由于阴道分娩对盆底组织的影响主要由临产后宫缩所产生的直接压迫和牵拉,所以临产后的剖宫产起不到保护作用,因此我们应避免选择性剖宫产的滥用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3.中老年女性

年龄越大发生盆腔器官脱垂的概率越高,且每增加10岁该病的患病风险就会增加4%。绝经女性是盆腔器官脱垂的易患人群,由于绝经后女性体内前雌激素水平明显降低,盆底支持组织修复再生能力有可能降低,容易导致盆底支持结构薄弱,易发生盆腔器官脱垂。

4.长期腹压增大的女性

长期腹内压增加将导致或加重盆腔器官脱垂。引起慢性腹压增加的因素有慢性咳嗽、长期便秘、腹水、盆腔肿瘤、举重以及穿紧身胸衣、用力屏气等。

5.重体力劳动者

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女性发生严重盆腔器官脱垂的可能性明显高于从事其他工作种类的女性,患病风险依次为:重体力劳动者家庭主妇服务业技术行业管理行业。

6.肥胖女性

肥胖可引发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尤其有可能引发尿失禁,而衡量一个人的肥胖程度是看体重指数(BMI)。BMI30的女性盆腔器官脱垂的患病率较BMI25的女性高。

7.患有盆底疾病家族史的女性

子宫脱垂有时可见于年轻未产妇,甚至处女中,由此推测这类子宫脱垂可能由先天性盆底组织发育不良,或由某些遗传因素所造成。盆腔器官脱垂有家族倾向,假如你的母亲或姐妹中有人患盆腔器官脱垂,那么你本人患病风险也会增高。

8.有盆腔手术史的人群

许多研究表明子宫切除术可能是术后盆腔器官脱垂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除此之外,盆腔重建术后也有可能引发盆腔器官脱垂,如进行阴道手术可增加盆腔器官脱垂的风险。

如果您属于以上人群,可通过积极的盆底肌锻炼预防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您也可以参照自身情况与盆腔器官脱垂症状对比——女性不注意这些症状,“它”真的会从私处掉出来,如有症状及早修复,不要等到症状加重而发生无法挽回的痛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