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白癜风好中国治沙理念正在悄然转变
随着对土地荒漠化现象越来越重视,中国的治沙工作开始变得更加理智。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口号和手段正在被逐步抛弃,治沙资金的使用也越来越追求效率。中国的治沙理念,正悄然发生转变。
中国科学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董治宝用三十个字概括了目前渐渐在中国治沙工作中起主导作用的思想:全面保水,强调自然恢复;条块绿化,适度人工抚育;集中发展,建设沙区小康。他认为这是比较符合自然规律和中国治沙工作的实际情况的。而促使中国治沙理念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在于治沙的成效。董治宝说,从目前中国国内治沙的效果看,虽然局部地区土地荒漠化出现了逆转,但总体形势仍然趋于恶化。这是与以往治沙工作存在诸多误区是分不开的,也成为促使治沙理念更加科学、合理的重要因素。
董治宝认为,中国以往的治沙的误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人定胜天型。过去中国部分地区在"向沙漠进*"、"人进沙退"等有所偏颇的口号的指引下,使治沙工作或多或少地偏离了自然规律。从而直接影响到了治沙的成效。
甘肃民勤县现在被称为"沙海孤舟"。当地就是由于过度利用沙区水资源,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了0.5到1米。地下水位的下降直接影响了地表植被的生长,现有的9000公顷人工沙枣林全部枯死,23300公顷白刺红柳林也面临枯死的境地,2万公顷的土地荒芜,面临着二次沙漠化的威胁;二是撒"胡椒面"型。国家对治沙工作投入了巨大的资金,但由于没有统一规划,各地区又都在同时进行,使有限的资金撒了"胡椒面",影响到了资金效益的发挥。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樊胜岳说:"由于投入治理的范围大,使有限的资金过于分散,降低了治理成效。平均下来,部分地区平均下来每公顷的投入仅在三、四十元,投入的钱连挖坑都不够。"三是短期效益型。由于大部分荒漠化土地在治理后,短期内基本上不产生经济效益,相关部门的激励机制又没有建立起来,因此,群众的治理收益期望值不高,很难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即使治沙工作在短期内有所成效,最终也不能阻止环境继续恶化。
中国*府已经开始认识到以往治沙理念的弊端,并开始采取一些更加实际有效的措施来进行治沙工作。其中包括在畜牧区进行定居点建设并推广舍饲和按照当地实际选择治沙植物等等。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共有牧民2万人左右。长期以来,过度放牧给当地的草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草原的自我恢复能力降到很低的水平,造成了土地沙漠化的出现。为了减缓草原沙漠化的进程,当地通过小城镇建设,已经迁移了牧民5000余人。这就实现了500多万亩草地的退牧,大大减轻了草原的压力,减缓了当地草原沙漠化的进程。从当地的情况看,定居1名牧民大约就可以实现约1000亩草原的退牧,成效相当明显;在一些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面积种植耗水量大的乔木的行为也已经不被支持。